taiji(太极张三丰)

qianeng 124 2022-09-12 21:30:1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taiji,以及太极张三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太极是什么?

太极是什么?

太极是什么?

太极是什么?顾名思义,“太”就是最大的;“极”就是相对性其中的一个,宇宙就是最大的太极。虽然整个宇宙就是最大的太极,但其它的任何具体事物都属于宇宙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都有自己相应的太极。故古人曰:一物一太极,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天地人的道理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一物一太极,意思就是说,任何具体的物质都具有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所谓太极生阴阳),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物质整体。比如阳宅风水方面,一个片区是一个相对的整体,片区的每一栋楼是一个相对的整体,每一栋楼的每一套房子是一个相对的整体,在一套房子里,不同的房间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都有自己相应的太极。有阴阳就有相互的感应与运动,有运动就有能量,有能量就有风水。所以,《人体内环境风水学》指出“物质运动中的能量就是风水”。有物质就有风水,因为物质内部都在运动与变化。由于能量属于物质的存在形式,所以《人体内环境风水学》说“风水属于物质的存在形式”。

人属于地球上的生物,是构成整个宇宙的一个分子,当然也有自己的“太极”。正因为人体太极自身的运动与变化,才会有人体内环境风水,才有可能与宇宙环境风水(天道)、阴阳宅风水(地道)、包括社会环境的人文环境风水(人道)等发生联系,才有了人生的吉凶祸福或贫富贵贱的不同。这也是在阴阳五行、干支运气、卦画爻像理论指导下,专门研究天道、地道、人道及其相互关系的风水学的基本任务,更是每一个有能量的风水大师必将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作者:张睿2022年元旦于深圳

【张睿老师的论文,引用要注明作者张睿】

什么是“太极”?

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初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之后,后世人们据《《周易·系辞》相关“太极”的论述而逐渐推演成熟的太极观念,着实吸收了庄子混沌哲学的精华。

同庄子浑沌哲学一样,太极观念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涵着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域。

《易系辞传》(西汉马王堆出土版本)记载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内容。意思是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这里讲的是八卦画出的过程。原与天文气象及地区远近方向相关,后来被宋代的理学家以哲理方式进一步阐释。

太极的由来

“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

“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指的是宇宙演生阶段中阴阳尚未分化的最初形式。

太极是道家哲学概念。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庄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

扩展资料:

何谓太极,先哲解释不一。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苏子瞻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朱熹说:“太极者,理也。”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

各家注解虽不相同,其实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简称为本体,此体圆含无穷的形象与无尽的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不学周易,不明易理,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灾祸。

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论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必须了解生的来源,生的来源就是太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

什么是太极?

「太极」初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汉儒郑玄作「周易注」,以为:「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盖「太极」一方面为最高至当之理,即所谓「极中之道」;一方面又为天地未判之前混一之元气,即所谓「淳和未分之气」。其符号,最初作「一」,天地万物,皆源于此。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一」云「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三国吴人虞翻「周易注」亦云:「太极,太一也。」此皆太极之初义。其说与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相若。晋人韩康伯作「周易系辞注」,云:「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盖本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以释太极也。宋儒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盖以为「极」者,宇宙万有之终极,亦即「绝对」。绝对乃遍在,初无形体可言,亦无名相可依,故曰「无极」。然亦不妨其为普遍、绝对之终极,故曰:「无极而太极」也。「太极」属本体界,永恒之中,涵有动静两潜能,而其外貌是静。至其发生功能,则入于现象界。其始为动,动之反为静,静又复动,如钟摆然,彼此相续,无有已时。「互为其根」:即指此义。盖中国传统哲学,自「易以道阴阳」以还,即欲以一最高原理,说明宇宙现象之变化。而最简单直捷之方法,莫若以两相对待之现象,如动静、刚柔、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出于同一本源,为能挈要提纲,而有条不紊。周敦颐以太极涵动静二力而生阴阳,即其比较详明而有系统之说也。朱熹形上之学,以周敦颐「太极图说注」为根本。尝作「太极图说注」,以为:「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又释「无极而太极」之义云:「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是以「无极」为形容词,为无器形之义;「太极」则为名词,乃天地人物之终极原理;亦即天地人物之理之总体。此终极原理落于天地人物,则天地人物各有其极。故朱子又云:「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亦云:「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太极之义,于兹大明。

如何理解太极?

太极的出处和定义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及《系辞传》。

《庄子·大宗师》中,庄子对“太极”和“道”的关系描述如下: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孔子在《系辞传》中提出了万物生成模型: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老子在《道德经》虽然没有提出太极的概念,但提出了和《系辞传》中类似的万物生成模型,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老子、孔子、庄子这三个人的上述观点中可以看到,老子的一就是孔子的太极。

太极中的“太”为“至”,“极”为极限,太极就是“到了极限”,有大到极大,小到极小之意。

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包括了至大至小的空间极限、至久至近的时间极限和至虚至实、至有至无的物质极限,是时间、空间、物质以及规律的统一体。

正因为太极无所不包,是宇宙间唯一的存在,所以被称作是“一”。

这是从定义上来理解太极。

太极与无极、有与无的关系

我们再从老子的“道生一”来理解道和太极的关系,就会对太极有更加本质化的认识。

道是万物本源,太极是道所生,并由太极生成了万物,所以是道生成了万物,又主宰着万物。

老子认为有生于无又复归于无,即无极生出了太极,太极生出了万物,万物不断衍化最终又归于无极,终而复始,无穷无尽。

这也就是有无相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才是那个真正的唯一存在,是那个如如不动的万物本源。

这与我们平常的理解是有些冲突的,毕竟我们认为太极才是那个一,现在道变成了那个一,太极就只能退居其后了。

这个矛盾点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区分有和无、太极和无极。

太极与无极相对,有与无相对。所以太极和无极是一对阴阳,有和无也是一对阴阳,仍然没有跳出阴阳的范畴。

万物皆在太极,万物皆是太极,万物皆藏太极

人类文明发展有内求和外求两条路,不管哪条路都是立足于太极世界(现象世界)向着本源探求,不同的是内求之路直指大道本源,而外求之路则是按部就班,从现象世界向隐象世界发展,不断扩大人类的认知范围。

什么是太极!

太极,是儒家经典《周易》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 分,太极一词见于《易传·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①对于此段文辞,历来有两 种解释。一种解为筮法,筮占者执蓍草于将分未分之时,即称太极;一种解为易理,视 太极为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两仪指的是天地,四象和八卦指的是四季和八种自然现象。 易理的解释后来有很多发展。汉代以谶纬解《易》,以卦气讲说阴阳灾异。《河图·括 地象》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 为地。”②意为天地未分前的太极是混沌一气,气分清浊,升降为天地。《汉书·律历 志》中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③将太极和元气并列起来。为了解释“元气”之前 的世界,《易纬·乾凿度》称:“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 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 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又称:“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 弗法。”④魏晋时期,韩康伯称:“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 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⑤他将太极又等同于“无”。宋明时 期,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 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 变化无穷焉。”⑥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 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 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 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⑦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 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⑧“太极非是别为一物, 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⑨同时,朱 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 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CD朱熹的“太极”、 “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 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 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有人认为《易传》是道家思想的作品。但是《道德经》中并无“太极”的概念,在 第二十八章中,有“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句,尽管一般认为上述文字系 后人所加,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中皆有相同的字 句。无极,相当于道。不过在后来的道学著作中很少使用“无极”的概念。《南华真经 ·大宗师》篇,有“太极”一词:“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 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CE有人认为此 “太极”指宇宙的本体。但太极和六极对举,六极指东西南北和上下,即可度量空间, 而“太极”应解作六极之外的空间,故称“先而不为高”。因此可以认为,《南华真经》 的“太极”并非是抽象的“道”的意思。《天下》篇有“太一”一词:“古之道术有在 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 空虚不毁万物为实”。CF太一,可作“道”解,因此,后世有人认为“太一”即“太极”。 《吕氏春秋·仲夏纪》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CG《淮南子·览冥训》称:“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 其数,手征忽恍,不能览其光。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 阳同气相动也”,汉高诱注:“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CH显以《周易》 的《系辞上》为据。但是,清代俞樾认为高诱注有误,“太极”是“天之上”的意思, 指称六极之外的空间。《冲虚至德真经·天瑞篇》,在解释宇宙之发生时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CI其后关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明文字与《易纬·乾凿度》全同。可知《易纬》 的宇宙发生论已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所容纳。 太平道的《太平经》有受到五行、八卦学说的明显影响,但将天地起源归结于“一”。 在《太平经》中,有近二十处使用“无极”一词,如“无极之天”,“无极之地”、 “无极之国”、“无极之境”、“无极之世”、“无极之术”、“无极之殿”、“无极 之道”,等等。“无极”之义大致指极深、极广、极远、极长、极为有效等意思,并未 同《易传》的“太极”概念相联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在解释“复归于无极” 时,称“唯有自守,绝心闭念者,大无极也”。CJ“无极”相当于“道”,“大无极” 即大道的意思。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二次提及《易》,还曾提及《河图》 《洛书》和“八卦”,但是并无“太极”的说法。 南北朝的道教文献中,特别是南方道教上清派的文献中,突然有大量“太极”字样 出现。齐梁道士陶弘景在《真诰·甄命授》中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 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意为道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即由太极 生天地。因此,这一太极观直接源于汉儒。在《真诰》中,太极又有天上仙界的意思, 同卷称青鸟公“服金汋,而升太极”,“尸解之仙,不得御华盖,乘飞龙,登太极,游 九宫也”。CK在《协昌期》中,太极又是神灵的名称:“大方诸宫,青君常治处也。其 上人,皆天真高仙、太极公卿、诸司命所在也。”《稽神枢》称“张激子当为太极仙侯”, “受行《玉珮金铛经》,自然致太极真人”,太极真人就是“太上之弟子也,年七岁而 知长生之要”。另外“太极”又是道术的名称,《甄命授》称“服金丹为大夫,服众芝 为御史,若得太极隐芝服之,便为左右仙公及真人矣”。《协昌期》称“此太极上法, 常能行之,则魂魄和柔,尸秽散绝,长生神仙,通气彻视”。CL根据历代高道的传记, 上清派道士有不少是精研过《易》学的,因此,在上清派的《太上玉珮金铛太极金书上 经》《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 诀》,等经典中,也有不少论及“太极”的。 唐末五代时,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以“太极”解释“道”,将易理和 《道德经》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在阐发“无名,天地之始”句时,杜光庭疏引《系辞》, 注称: “义曰:太极者,形质已具也。形质既具,遂分两仪,人生其中,乃为三才也。” CM金元以后,理学家们的“太极”观,对于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元明清 高道的论著中,多以太极与道互为诠释。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中和集》的《无一歌》 云:“道本虚无生太极,太极变而先有一。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无一斯 为天地根,玄教一为众妙门。易自一中分造化,人心一上运经纶。”又有《抱一歌》云: “无极极而为太极,太极布妙始于一。一分为二生阴阳,万类三才从此出。本来真一至 虚灵,亘古亘今无变易。”ND意思是“太极”由虚无的“道”派生出来,将“道”放在 “无极”的意义上,由“无极”产生的“太极”,“太极”就相当于“道生一”之“一”, 故称“太极布妙始于一”。李道纯又在“问答语录”中,以“太极”解释天地、阴阳、 人身、金丹等,称:“天地即乾坤也,乾坤即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以太极言之,则曰天地。以易言之,则曰乾坤。以道言之,则曰阴阳。若以人身言之, 天地形体也,乾坤性情也,阴阳神气也。以法象言之,天龙地虎也,乾马坤牛也,阳乌 阴兔也。以金丹言之,天鼎地炉也,乾金坤土地,阴汞阳铅也。散而言之,种种异名。 合而言之,一阴一阳也。”NE而一阴一阳,就是太极。以“太极”代替“一”或者在相 同意义上理解“太极”和“一”。 唐代以后,道教的内养术逐渐成为各种长生方术中的主流。内养理论也上承《周易 参同契》,而多采用易理。五代北宋时期,道士陈抟“明《易》深造玄妙之理,视人之 祸福,物之休咎,其应有如蓍龟”。NF据传他有《先天图》传种放,以《太极图》传穆 修,穆修传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据清代经学家考证,陈抟所传《太极图》本 名《无极图》,陈抟曾刻石华山,今已佚。《无极图》是方士之术。因此,陈抟的太极 已用于内丹修炼理论。《道藏辑要·玉诠》卷五收有陈抟降坛所述言论五段,降坛事属 无稽,所述可录以备考:“陈真人曰: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 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以 前之面目。二仪者,人身呼吸之气也。鸿濛者,人身无想之会也。日月者,人身知觉之 始也。山川者,人身运动之体也。故四者之用,运之则分为四象,静之则总归太极。” NG他将“太极”视作未生之面目,修炼的目标就是返归太极。北宋张伯端在《玉清金笥 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将人身和天地相比类,认为:“以吾身之天地言之,自太 极既分,两仪判矣,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立而天地人之道备矣。天以动为体, 地以静为体,天地之气往来不息,而日月行乎其中,盖父母构形育我之后,始生脉络也。 自形完之后生缕络。”NH意即太极是天地创造的发端,也是人身的初始。天地有太极, 人身之中也有太极。 宋代还有一些道士将“太极”实指人身中的某一部位。曾慥编纂的《道枢·太极篇》, 其题注称:“身有横津,太极之根;葆其中黄,形可常存。”认为“人受中气以生,与 天地同于一禀者也”,“人之有黄庭,即天地之有太极,老氏之谷神”。NI曾慥称为 “太极之根”的“横津”,在“脐之下三寸”,也就是一般所称“下丹田”。因此,人 身之横津、黄庭就是人的太极。俞琰在《易外别传》中则主张邵雍“心为太极”的说法, 认为“人之一生即先天图也,心居人身之中,犹太极在先天图中”,“在易为太极,在 人为心,人之心为太极,则可以语道也”。NJ但是,南宋末年的雷思齐不以太极实指体 内某处,而将太极仅仅称作“特阴阳变化之宗会焉尔”,他从筮法的“太极”意义出发, 认为“易有太极。极,中也,一也,中自一也。是生两仪。仪,匹也,二也。匹而二也”, 因此“易由太极以标其一,所以为成象之谓”。NK意思是从筮法和象数的角度出发, “太极”和“中”、“一”是一致的。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的内修理论,以折衷南北两 派,开创“中派”理论著称。他在《玄门宗旨》中将太极等同于金丹,称“释曰圆觉, 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因此,三教所说“体 同名异”。三者“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 丹之圆,愈炼愈明”。“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谓三才。三才之道,一身备矣。太极者, 元神也。两仪者,身心也。以丹言之,太极者,丹之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也”。NL 意思是内丹修练就是通过静定、凝炼,返于“太极”。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周易阐真》 将易理和道教内修完整结合在一起,认为金丹之道就是造化之道,内丹修炼就要法天法 地。在《象言破疑》中,刘一明称“无极”为“太空虚无”,是人的“未生身面目”时; 称“始极”为“浑然一气”,是人的“婴儿面目”时;称“太极”为“阴阳混合”, 是人的“孩儿面目”时。在《周易阐真》中,又称:“古人强图之以○,强名之曰道, 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曰虚无、无极者,自未 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 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这个物事,即是金丹, 在《河图》《洛书》即中五之中一点,在《先天》《后天》即阴阳相交之中一窍。”NM 清末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也认为:“大道非它,不过一太极而已。 天地之间,化化生生,极奇尽变,不可测度。岂后天尸气为之哉,殆先天一元之气 而已。”又称“天地间至神至妙,至精至粹而变化无方、隐显莫测者,莫如太虚元气, 即无极也。此气浑浑沦沦,实无物象。又曰:虚生太极是。然古今来,神圣贤豪,及一 切飞潜动植、胎卵湿化之灵而异者,无不各得此元气而来,然第曰太极,犹是虚无之端, 不可以神变化。迨至气机一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而太极之功始著。夫太极,理也; 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矣。理气合一,而圣贤仙佛之丹成矣。”同时, 在谈到修炼之要时,称“道即太极也,心犹阴阳也,精神魂魄意犹五行也”,道“落于 人身,成血肉之躯”,“修道岂有他哉,不过教人去其本无之污,以还固有之良己耳。 初下手时,先要认自家太极,太极即本来人也”。本来人的意思就是先天之人,先天之 人有先天之气,即元气,“盖此气为太极之气,先乎天地而有者也。 未有天地,先有此气。有此气,然后有天地,故曰先天。人得气于天地,实得此先 乎天地之气也,有此气则生,无此气是死,是气也即人之命也。人欲固命,不可不固此 气。”OD先天之气于人为命,于天为太极。因此,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 金元以后,道教吸收易理不仅适应了官方哲学的要求,也将易理同道教教义和内修 理论相结合,并且在法衣、法器中广泛采用了太极阴阳的图案,于是太极阴阳图,在民 间就成了“道”和道教的标志。并且由于道教多有祈禳镇邪的仪式,因此,在民间遂多 以太极阴阳图挂于门框积厅堂之中,作为驱邪之用。

关于taiji和太极张三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上一篇:红蓝篮球队(红蓝色球队)
下一篇:96黄金一代(96黄金一代壁纸)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