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太平鼓(兰州太平鼓绘画)

qianeng 148 2022-09-13 09:20:0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兰州太平鼓,以及兰州太平鼓绘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兰州太平鼓的介绍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汉族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太平鼓作为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鼓发源于什么地方

皋兰县西岔镇铧尖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子,但却是名扬中外的民间艺术———兰州太平鼓的“发源地”。

兰州非遗:兰州太平鼓简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在兰州,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一起来了解下 兰州文化 中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汉族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太平鼓作为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只见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忽而天、忽而地、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诸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

太平鼓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至48人,多的达到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

兰州太平鼓表演中小伙们的基本步是:闪、展、腾、挪、翻、转、跳、跃。他们前跳一丈龙摆尾,后退八尺虎翻身;左斜似蛟龙戏水,右斜似猛虎吞羊;进步连环十三鞭飞扬,惊心动魄。

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高鼓打花样,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当锣鼓响完,鼓手围圆,先打“鹞子翻身”,一层、二层、三层,层层开花,象征着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鼓手们打“黄河激浪”时,他们轮番将鼓抛向空中,一层落下,一层又起,大浪滚滚齐头并进,从不同的角度表现黄河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其它阵法还有:鹰击长空、响雷惊炸、两军对擂、四门、三阳开泰、铁臂合围、万马奔腾等等。

发掘、保护甘肃兰州太平鼓舞,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兰州太平鼓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活动人数大量减少。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

兰州太平鼓的风格特色

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

兰州苦水太平鼓是世界独有的汉族鼓舞文化艺术,木质鼓身彩绘龙狮,牛皮鼓面皆绘太极,鼓身重十数斤不等。鼓者几十乃至几百,阵容雄浑,旌旗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扬,起落有序,表演时左手扣环,驾驭鼓身,右手持鞭击打鼓面,身法刚健多变,节奏时缓时骤,鼓阵开阔进退,鼓声雄浑激越,充盈天地,气势磅礴,奇伟壮阔,神似黄河排浪百折不挠,势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声同春雷滚滚,山河振振,方圆十数里皆闻。

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鼓的上、下、跃、翻、骑、闪、展、腾、挪等打法丰富,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可以说它的打法独领鼓道的风骚。

动作样式

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只见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忽而天、忽而地、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诸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太平鼓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至48人,多的达到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

兰州太平鼓表演中小伙们的基本步是:闪、展、腾、挪、翻、转、跳、跃。他们前跳一丈龙摆尾,后退八尺虎翻身;左斜似蛟龙戏水,右斜似猛虎吞羊;进步连环十三鞭飞扬,惊心动魄。

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高鼓打花样,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当锣鼓响完,鼓手围圆,先打鹞子翻身,一层、二层、三层,层层开花,象征着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鼓手们打黄河激浪时,他们轮番将鼓抛向空中,一层落下,一层又起,大浪滚滚齐头并进,从不同的角度表现黄河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其它阵法还有:鹰击长空、响雷惊炸、两军对擂、四门、三阳开泰、铁臂合围、万马奔腾等等。

兰州太平鼓具体的打法分为低鼓、中鼓、高鼓三类。

低鼓

鼓带较长,鼓置于脚面。行进时左脚背顶鼓而行。表演时鼓基本上贴于地面,鼓在左、右、前、后、闪的抡打时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脚内侧将鼓夹起来进行旋转,也可以两腿交换做此动作。

中鼓

将鼓置身于鼓手膝关节下方,这时鼓完全失去支撑点,鼓手打起来难度最大。鼓手要在一系列的动作中完成击鼓,还要加上双手鼓条和鼓花在头顶缠绕的动作和亮相等表演技法。这对鼓手身体的动律、双手的舞动、相互对鼓的击打配合,要求是极为严谨的。

高鼓

鼓身置于鼓手的胯部。表演时左手撑鼓,利用鼓的自重和运动时的惯性甩带抡挥,形成人鼓翻飞的壮观场面。常用的打法有“鹞子翻身”“二踢脚加劈叉”“扫膛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技法。高鼓以它昂扬的气势,宏大的场面,高超的技巧成为“黄河激浪”“麦浪滚滚”“铁壁合围”“三羊开泰”“万马奔腾”等阵法的必取素材。 另外,太平鼓在表演中非常讲究阵法的布局。鼓队由一面金龙大旗做中军,数面小旗为先导,锣钹等铜器击节响应,数十名至百名鼓手列队相随,鼓队在金龙大旗的指挥下变换阵法。每个阵法都有其固定和明确的阵势以及对低、中、高鼓的穿插应用。

历经沧桑巨变,兰州太平鼓从具体的打法和阵法上已经具备了一套程式化的规范,成为兰州汉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特征

兰州太平鼓除了有以上鲜明的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艺术创作的想象和创作空间,通过传承和创新,使太平鼓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性和艺术观赏性。

民间艺术

太平鼓这一汉族民俗艺术,经过甘肃省舞蹈界的艺术工作者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在太平鼓原有的基础上将低、中、高鼓的三种打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放弃了传统打法中常用的一个套路使用一种打法的比较单调的格局,使太平鼓的动作更趋多样化。首先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转换上,进行大胆地创新,加快了转换节奏,便它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这相应地加大了动作的难度,但动作上更为流畅。这使太平鼓打法的变化趋于丰富,单一沉闷的节奏得到改变。另外以音乐为背景,使音乐的节奏和鼓的节奏融会贯通,也使太平鼓的节奏徐疾有致。最主要的是把舞蹈的动作加入到鼓手的基本表演动作中去,用夸张的手法艺术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通过以上的艺术创新,太平鼓的艺术观赏性大为提高,成为广场舞蹈艺术和舞台鼓舞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文化特征

太平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鼓,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颇为相似,两著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历史的渊源。

太平鼓鼓身以红色漆之,并绘有龙或者金狮子的图案,两端以牛皮制成鼓面,用“八卦”围绕太极图饰之。这一系列的制作方法充分说明擂起太平鼓而变“八卦”触阴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兴地之宜,远取诸物”。表露出天、地、人、鼓合而为一的思想,成为太平鼓起始的“心象”特征。

社火习俗

数百年来,兰州太平鼓已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汉族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太平鼓的外形早已不是简单的木桶形状了,鼓身呈圆形,长一米多,直径约50公分,一面鼓大概有八、九斤重。黑色或红色的鼓身上画有狮子滚绣球或二龙戏珠图案,鼓面蒙牛皮,打起来深沉激越,鼓面上描绘着玄妙的八卦太极图。鼓手左手执鞭,右手执槌,着在当地称为双鞭,表演时鞭槌飞舞,动作刚劲潇洒。太平鼓的击鼓动作融进了汉族传统武术成分,幅度大,力量强,忽而擎鼓至头,忽而抡鼓落地,骑鼓腾跃,前打后击,表演起来十分不易。鼓队一般以牙旗作指挥,锣跋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场面十分壮观。更不简单的是,在震天动地的鼓声中,上百名鼓手忙而不乱,队形不断变化,排出种种阵法,如“一字长蛇阵”、“六合阵”、“八卦阵”等,令人目不暇接。

在兰州市郊的农村里,每年春节期间都有闹社火的习俗。从阴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的祭祀活动中,太平鼓队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就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目的是为了打扫各家的秽气。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地方神(如山神、土地神等),起形式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会。此时太平鼓声惊天动地,目的是为了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条件的村落,在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戏,上午一场,晚上一场。戏开演前,一般都要先打一通太平鼓助兴,戏散场时,同样要敲打太平鼓。春节期间村落之间太平鼓还要互相送社火,此时太平鼓又成了联络村落友谊和感情的桥梁。

阴历正月十六,社火即将结束,最后一项活动是送瘟神,每当这个时候,村民们扎好一个巨大的草人,将其视为瘟神,敲锣打鼓地把瘟神送到村外烧掉,以保来年平安顺利。至此整个:闹社火的活动就结束了。

社火结束后,村民们修理破损的太平鼓,然后将其封存,直至来年重起社火,平时任何人不许再动太平鼓。兰州太平鼓不仅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而且体现了黄土高原上西北人与自然抗争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冀。

兰州太平鼓的由来

太平鼓的传说由来已久,且众说不一。一说:起源于古代的祭祀礼仪,意寓迎春而震动地气;一说:是古代的屯军遗俗,旨在发扬蹈厉,催人振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中原和江南地区去元人明,便派徐达、冯胜两进“征虎”,相继占庆阳,收临洮,兵至兰州,元大将扩廊帖木儿(又名王保保)以河为障,居高临下,固守黄河北岸。徐达、冯胜久攻不下,无计可施。一日,徐达见老百姓在河边用木桶挑水触发灵感,心生一计,仿水桶而始创三尺长鼓,内藏兵刃,值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令军士扮作“社火”队员,身挎长鼓,混入城内,以锣鼓为部勒,旗卷而偃为指挥,观察形势,暗伺时机,乘元兵观社火无所防备,按事先约定,里应外合,一举攻破城池,元军大败。为纪念攻城胜利,祝愿永世太平,人们便给这又粗又大又长的鼓命名为“得胜鼓”、“太平鼓”。时王保保城隶皋兰属地,故称“皋兰太平鼓”。后来,太平鼓不断发扬传播演绎,亦称“兰州太平鼓”。

关于兰州太平鼓和兰州太平鼓绘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上一篇:世界摔跤锦标赛:中国选手托尔巴图战胜吉尔吉斯斯坦选手提那尔·萨斯欣贝科夫
下一篇:意甲:罗马胜恩波利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