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qianeng 73 2022-08-21 21:10:1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端午节的故事,以及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屈原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的故事及传说

端午节的故事——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兵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传说——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经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扩展资料:

“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其习俗却早已有之 [11]  。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

1、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2、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3、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4、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参考资料:端午节-百度百科

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故事?

1、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2、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谋取了王位。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越来越强盛;吴王阖闾去世后,夫差继位。夫差不像其父亲信任伍子胥,在消灭越国一事上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建议,甚至听信谗言,认为其要联齐反吴并赐死了伍子胥。

伍子胥的尸体也被夫差派人装在皮袋里投入大江,而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九年之后吴国灭亡,吴国百姓感念他的功德和忠诚,在江上为他立祠祭祀,供奉粽子。

3、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位列右大夫。他学问渊博,有很多治国安邦的良策,但楚怀王不肯听从,还将他罢官后逐出国都。屈原被罢官之后,流落汨罗江边,仍不忘国家的前途命运。然而,朝廷召见的信始终不到,他却听到了最坏的消息:秦兵攻破了楚国都城。

屈原悲愤难忍,在五月初五这一日投江自尽,以身殉国。人们为了纪念他,往江里投掷糯米,以飨亡魂。但糯米却被鱼鳖吞食,人们就用苇叶把糯米包扎起来投江。煮熟苇叶色的糯米很是清香可口,于是演变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这就是粽子的来源。

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

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是什么?

端午节的由来:

1、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的风俗故事: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节名涵义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一、曹娥的故事

东汉时期,曹娥的父亲溺死在江中,年仅十四岁的孝女曹娥,昼夜沿江一边哭号一边寻找父亲的遗体。寻尸未果,孝女曹娥亦投江自尽,与父亲一起团圆。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二、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晋文公在外避难时受尽歧视,介子推忠心耿耿割肉煮汤给他。十九年后,晋文公成为国君却忘记介子推的功劳,但介子推并不记恨且隐居而去。晋文公因羞愧莫及而派人寻找介子推。晋文公火烧绵山想逼出介子推,但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悲痛不已,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将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定为“寒食节”,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三、纪念屈原

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遭到奸佞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在农历五月初五,悲愤难捱,跳入湖南的汨罗江而死。民众对他的精神而感召,在五月初五这天,将粮食、肉糜用竹叶包裹后投入滚滚的江水中,以防鱼虾吞食屈原的尸首。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纪念伍子胥

楚国人伍子胥,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告诫,受谗言赐子胥宝剑自裁。子胥本为忠良,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死后将眼睛悬挂在吴京的东门上看越国灭吴,便自刎而死,吴王夫差闻言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投入大江,因此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扩展资料

“端午”一词的起源: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记载在周处的《风土记》中,端午即夏至。刘德谦先生提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而端午来自华夏祭龙的说法,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里提出的。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当地五月多雨,江河汛期,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操纵水的龙身上,以祈祷风调雨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端午节有哪些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介子推、勾践操练水军、纪念孝女曹娥等。

1、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后世人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端午节。

2、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吴国大战越国胜利后,越王请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但吴王同意越王请和,最终吴国没落,伍子胥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4、勾践操练水军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5、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的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端午节的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世界杯队徽金星(欧洲杯国家队徽)
下一篇:解放者杯(解放者杯14决赛规则)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